双向晶闸管(BCR)是在单向晶闸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,它不仅能代替两只反极性并联的单向晶闸管,而且只有一个控制极,仅需一个触发电路,是比较理想的交流开关器件。双向晶闸管广泛用于交流调压、交流调速、交流开关、调光等电路,还用于固态继电器和固态接触器中。双向晶闸管外形见图90(a)。
图90 双向晶闸管电极判别
双向晶闸管属于NPNPN五层器件,对外也引出三个电极,可双向导通,故控制极G以外的两个电极统称为主电极,分别用T1、T2表示,而不再分阳极或阴极。其特点是当G极和T2极相对于T1极的电压均为正时,T2是阳极,T1是阴极;反之,当G极和T2极相对于T1极的电压均为负时,T1变为阳被,T2变为阴极。双向晶闸管结构及电路中符号见团90(b)。
双向晶闸管与单向晶闸管一样,也具有触发控制特性。不过,它的触发控制特性与单向晶闸管有很大的不同,这就是无论在阳极和阴极间接人何种极性的电压,只要在它的控制极上加上一个触发脉冲,也不管这个脉冲是什么极性的,都可以使双向晶闸管导通。
通常螺栓形双向晶闸管的螺栓一端为主电极T2,较细的引出线端为控制极G,较粗的引出线端为主电极T1。金属封装(TO—3)双向晶闸管的外壳为主电极T2。塑封(TO—220)双向晶闸管的中间引脚为主电极T2,该极与自带小散热片相连。小功率双向晶闸管一般采用塑料封装,有的还带小散热片,典型产品有 BCMlAM (1A、 600V)、 BCM3AM (3A、 600V)、2N6075(4A、600V)、MAC218—10(8A、100V)等。
双向晶闸管电极的判别分以下几步进行;
(1)判别T2极。由双向晶闸管结构可知,G极与T1极靠近,距T2极较远,因此,G、T1极间正、反向阻值都很小,用万用表Rx1Ω挡检测任意两脚间阻值时,正常时一组为几十欧,另两组为无穷大,阻值为几十欧时表笔所接的两脚为T1极和G极,余下的为T2极。
(2)判别T1极和G极。判别出T2极后,假定T1级和G极中任一为T1极,将万用表置Rx10Ω挡,先用黑表笔接T2极(已确定),红表笔接假定的T1极,见图90(c)。
此时万用表指针不应发生偏转,阻值为无穷大。再用短接线将G极和T1极短接一下后撤离,给G极加上负的触发电压,若万用表读数由无穷大变为几十欧,则说明双向晶闸管已导通。
互换红、黑表笔接线,红表笔接T2极,黑表笔接T1极。同样万用表指针应不发生偏转,阻值为无穷大。再用短接线将G极和T1极短接一下后撤离,给G极加上正的触发电压,若万用表读数由无穷大变为几十欧,则说明双向晶闸管已导通。
符合以上规律,说明假定正确,另一极为G极;若万用表指针没有偏转,说明假定的那一极为G极。
(1)用上述方法只能检测小功率双向晶闸管,对于大功率双向晶闸管,由于其正向导通压降和触发电流都相应较大,万用表的电阻挡所提供的电压和电流不足以使其导通,因此不能采用万用表测试大功率双向晶闸管。
(2)如要检测大功率双向晶闸管,可在万用表的黑表笔上串1—2节1.5V干电池,使干电池与表内电池正向串联(顺串)在一起。加上1—2节干电池后,对于一只性能良好的大功率双向晶闸管来说,一般都能触发导通,否则说明是坏的。